投稿指南
一、稿件要求: 1、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、购买体验、性能详析等文章。要求稿件论点中立,论述详实,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。文章体裁不限,字数不限。 2、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(*.txt)。如果是文本文件,请注明插图位置。插图应清晰可辨,可保存为*.jpg、*.gif格式。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,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,而将插图另存,并注明插图位置。 3、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,最好压缩后发送。 4、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。例如句号为。而不是.。 5、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(真实姓名、笔名)、详细地址、邮编、联系电话、E-mail地址等,以便联系。 6、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。 7、我们对有一稿多投、剽窃或抄袭行为者,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、经济责任的权利。 二、投稿方式: 1、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。 2、 编译的稿件,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。 3、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、稿件著作权: 1、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,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,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。 2、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,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。 3、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、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。 4、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,即不允许一稿多投。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,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。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。 5、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: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、复制、摘编、表演、播放、展览、发行、摄制电影、电视、录像制品、录制录音制品、制作数字化制品、改编、翻译、注释、编辑,以及出版、许可其他媒体、网站及单位转载、摘编、播放、录制、翻译、注释、编辑、改编、摄制。 6、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,未经我方许可,任何网站、媒体、组织不得转载、摘编其作品。

论柳宗元的“中庸”观 ——从“中”“正”概(4)

来源: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期刊导读 时间:2021-01-25
作者:网站采编
关键词:
摘要:北宋一代,对“中”的阐释脱离解经范畴,多从“情性”出发,以“正心”为主要目的,由君子修身立德之道延申至为人、为政之道。如《宋史·梁周翰传

北宋一代,对“中”的阐释脱离解经范畴,多从“情性”出发,以“正心”为主要目的,由君子修身立德之道延申至为人、为政之道。如《宋史·梁周翰传》中的上皇帝书曰“事贵得中,用资体要……”[11](P)《苏舜钦传》中的上皇帝书,“一曰正心。夫治国如治家,治家者先修己,修己者先正心,心正则神明集而万物理”。[11](P)《苏洵传》载录《心术》一文开篇即“为将之道,当先治心,太山覆于前而色不变……”[11](P)《叶梦得传》载叶梦得上徽宗皇帝书,强调治国先须“治心”,偏于内在操守的培养。云:“自古帝王为治,广狭大小,规模各不同,然必自先治其心者始。今国势有安危,法度有利害,人材有邪正,民情有休戚,四者,治之大也。若不先治其心,或诱之以货利,或陷之以声色,则所谓安危、利害、邪正、休戚者,未尝不颠倒易位,而况求其功乎?”[11](P)《胡宏传》载胡宏上高宗书,强调“中正”为忠臣的集体品质,以“中正”与“邪佞”为对,指向人品与为政。云:“陛下即位以来,中正邪佞,更进更退,无坚定不易之诚。然陈东以直谏死于前,马伸以正论死于后,而未闻诛一奸邪,黜一谀佞,何摧中正之力,而去奸邪之难也?此虽当时辅相之罪,然中正之士乃陛下腹心耳目,奈何以天子之威,握亿兆之命,乃不能保全二三腹心耳目之臣以自辅助,而令奸邪得而杀之,于谁责而可乎?臣窃痛心,伤陛下威权之不在己也。”[11](P-)

南宋理学家承接北宋道学家,自觉以“中”为修身、为学之要。如《李侗传》载李侗从罗从彦学《中庸》,罗从彦引导李侗理解《中庸》本旨云“从彦令静中看喜怒哀乐未发前气象,而求所谓‘中’者,久之,而于天下之理该摄洞贯,以次融释,各有条序,从彦亟称许焉”。[11](P)李侗学成后,认为《中庸》“圣门之传是书,其所以开悟后学无遗策矣。然所谓‘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’者,又一篇之指要也”。[11](P)可见宋儒还是将“中”与《中庸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,换句话说,“中”来自《中庸》,对《中庸》的研究可以体悟到“中”。朱熹《中庸章句》对“中”的认识虽仍旧基于“情”,但已明显往性理方面延申,《中庸章句》称:“喜怒哀乐,情也。其未发,则性也,无所偏倚,故谓之中。发皆中节,情之正也,无所乖戾,故谓之和。大本者,天命之性,天下之理皆由此出,道之体也。达道者,循性之谓,天下古今之所共由,道之用也。此言性情之德,以明道不可离之意。”[12](P33)朱熹对“中”“和”的阐释相较张载等人而言较为具体,也明显地具有理学色彩,将“中”定义为人之本性,而不是修身的目标和立身的原则。这一点,与北宋道学家的阐释已有明显区别,但也未能完全突破“情”的内涵。

五、柳宗元“中正”说与宋代《中庸》阐释体系的关系

柳宗元援“中正”首为矫己“躁进”之行,延申至立身、为学、为政之道,这与宋代道学家、理学家对“中”的理解既有联系又有区别。

(一)与北宋《中庸》阐释体系的联系与区别

柳宗元并未对“大中”“中正”作出阐释,从相关词语出现的语境来看,是视之为修身、立身、为学、为政之道,看似与北宋道学家以及部分南宋理学家的看法并无太大差异。然而北宋道学家对“中”的理解各有指向,如张载视之为修身之道,程颐视之为圣人之道而偏向“心性”,其他人或认为达到中的境界先须“治心”,或视“中”为为政之道。在宋代对“中”的阐释体系中,“心性”说渐成主流,偏离了“喜怒哀乐之未发”的情感阐释范畴。这与李翱援佛入儒的《中庸》阐释理路颇为相近,而与柳宗元对“中”的认识区别明显。不过文学家对《中庸》的看法和道学家并不相同,如苏轼兄弟则在“心性”说的基础上另辟阐释空间。苏辙认为“中”“和”的境界也正是佛法的追求,而苏轼则专门作了《中庸论》三篇阐明对“中庸的看法”。苏轼认为“中庸”是圣人之道,而非“性命之说”,是“周公、孔子之所从以为圣人”的要领所在,[13](P60)有三层意义,“其始论诚明之所入,其次论圣人之道所从始,推而至于其所终极,而其卒乃始内之于《中庸》”。[13](P60)至于对《中庸》的具体阐释,苏轼虽从“诚”“明”开始,与李翱释《中庸》偏向佛教的理路看似一致,却一反主流,强调遵“礼”之难,达道之难,重点在于借中庸表达自己对“道”的看法以及达道之难,足见其受佛、道浸染之深,与柳宗元对“中庸”的意义指向也大不相同。

文章来源:《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》 网址: http://www.syzxyjhlc.cn/qikandaodu/2021/0125/539.html



上一篇:估算!为何估?如何估? ——小学数学低段加
下一篇:在中西概念与话语间找平衡 ——第四届世界中

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投稿 |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编辑部|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版面费 |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论文发表 |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最新目录
Copyright © 2018 《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
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